力乐书屋 - 巴恩斯作品:时间的噪音
本书资料更新时间:2025-02-04 22:59:01

巴恩斯作品:时间的噪音 pdf epub azw3 2024 下载

巴恩斯作品:时间的噪音精美图片

巴恩斯作品:时间的噪音书籍详细信息

  • ISBN:9787544769440
  • 作者:朱利安 李庆生 
  • 出版社:译林出版社
  • 出版时间:2018-01
  • 页数:257
  • 价格:19.00
  • 纸张:纯质纸
  • 装帧:精装
  • 开本:32开
  • 语言:未知
  • 丛书:朱利安·巴恩斯作品
  • TAG:暂无
  • 豆瓣评分:暂无豆瓣评分
  • 豆瓣短评:点击查看
  • 豆瓣讨论:点击查看
  • 豆瓣目录:点击查看
  • 读书笔记:点击查看
  • 原文摘录:点击查看
  • 更新时间:2025-02-04 22:59:01

寄语:

巴恩斯继《终结的感觉》后长篇小说,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


内容简介:

1937年5月,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,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,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。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,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,他宁愿收拾妥当,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,等着被捕。

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,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。他把怯懦给了权力,把勇气给了音乐。本书是朱利安•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。


书籍目录:

引子

章 在电梯旁

第二章 在飞机上

第三章 在汽车里

后记

我的英雄是一个懦夫

——恺蒂专访巴恩斯


作者介绍:

朱利安•巴恩斯(1946— 

),英国当代著名作家。父母皆为法语教师,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,妻子帕特•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。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,曾参与《牛津英语辞典》的编纂工作,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。

“聪明”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。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《福楼拜的鹦鹉》入围布克奖决选,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。此后,三进布克奖决选,并于2011年凭借《终结的感觉》赢得大奖,同年获大卫•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。2016年入选美国文学艺术学院,成为的一位外国荣誉成员。

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,他是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,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、军官、司令勋章,2017年荣获法国总统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勋章。


出版社信息:

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,正在全力查找中!


书籍摘录:

在电梯旁

 

他只知道,这是坏的时候。

 

他已经在电梯边站了三小时。他在抽他的第五支烟,他的思绪在跳跃。

 

脸庞,名字,记忆。切下的泥煤在他手里沉甸甸的。瑞典水鸟从头顶掠过。遍野的向日葵。康乃馨精油的气味。网球场传来的妮塔温暖甜蜜的气息。一个寡妇高潮时沁出的汗液。脸庞,名字。

 

还有死人的脸庞和名字。

 

他可以从公寓里拿一把椅子过来。但他紧张的神经无论如何都要让他合乎寻常。显然,坐着等电梯看上去多怪啊。

 

他的情境突如其来,但又完全合乎情理。就像生命里的其他事情。比如性欲。突如其来,但又完全合乎情理。

 

他试着让思绪停留在妮塔身上,但脑子不肯听话。它就像一只绿头苍蝇,聒噪而淫乱。它落在了塔尼娅身上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然后它嗡嗡嗡跑到了另一个女孩身上,那是罗扎利娅。他脸红了,是因为想到了她,还是为那个不合常情的事件暗暗自得?

 

元帅对他的眷顾,也是突如其来,但又完全合乎情理。对元帅的命运,也可以这样说吗?

 

尤尔根森和蔼可亲、胡子拉碴的脸;然后记起来的,是他母亲攥着他手腕的凶悍愤怒的手指。还有他的父亲,那个生性亲切、可爱、不切实际的父亲,站在钢琴旁,唱着“花园里的菊花早已凋谢”。

 

刺耳的声音在他脑海里回响。他父亲的声音,他弹奏着华尔兹和波尔卡,向妮塔献殷勤,工厂的汽笛发出了升F大调的四声轰鸣,狗冲着一个不安的巴松管手吠叫,钢衬的政府包厢下方,响起一阵打击乐和铜管乐的尖啸。

 

这些噪音被一个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打断了:升降电梯突然的嘎吱声。他的脚动了一下,踢翻了靠在腿边的小箱子。他等着,记忆突然一片空白,只充满恐惧。电梯停在下一层后,他的手脚才听使唤。他捡起箱子,感觉里面的东西轻轻移动。这让他的思绪跳到了普罗柯菲耶夫睡衣的故事上。

 

不,那不是绿头苍蝇。更像是阿纳帕的蚊子。随处降落,吸食血液。

 

站在这里,他原以为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绪。但是,夜晚,孤身一人,好像是思绪在控制他。是的,人无法逃脱命运,就像诗人向我们保证过的那样。也无法逃脱思绪。

 

他记得切除阑尾前那天晚上的疼痛。他吐了二十二次,冲护士骂光了所有他知道的骂人话,然后乞求朋友叫个民兵来结果他,这样就可以结束疼痛了。叫他来,干掉我,不用再疼了,他恳求道。然而朋友拒绝帮忙。

 

现在他不需要朋友,也不需要民兵了。这里有足够多的志愿者。

 

他跟自己的脑子说,一切都是在1936年1月28日早晨,在阿尔汉格尔斯克1火车站发生的。不,他的脑子回答,不是那样的,不是在某一天某一地发生的。是在许多地方,在许多时候发生的,有些甚至发生在你出生前,发生在其他国家,发生在其他人脑海里。

 

之后,无论接着会发生什么,它都会以同样的方式,在其他地方,在其他人脑海里继续。

 

他想起了香烟:一包包卡兹别克、别洛莫尔、赫泽格维娜·伏洛尔。想起有人将半打纸烟碾碎,塞进他的烟斗,桌上留下一些纸筒和碎纸片。

 

即使到了眼下,这是否还能修补、恢复、反转?他知道答案:医生说过鼻子的复位。“它当然能复位,但我向你保证,看上去只会更糟。”

 

他想起了扎克列夫斯基,还有那座“大房子”,以及谁可能会在那里取代扎克列夫斯基。应该已经有人这么做了。从来不缺扎克列夫斯基们,这个世界不缺,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造起来的。可能抵达理想世界后,确切地说,那差不多是两千亿年后,扎克列夫斯基们就不需要再存在了。

 

时不时地,他的脑子拒绝去相信发生的事情。这不可能,因为从来不可能,就像少校看见长颈鹿时这么说。但这是可能的,它也发生了。

 


在线阅读/听书/购买/PDF下载地址:


原文赏析:

艺术属于所有人,也不属于任何人。艺术属于所有时代,也不属于任何时代。艺术属于那些创造它的人,也属于那些享受它的人。艺术是历史的低语,能在时间的噪音之上被听闻。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生:它是为了人名而生。但,是哪种人民?谁来定义?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艺术是反贵族的。他是不是,如他的批评者坚持认为的,在为全世界的资产阶级精英创作?不是。他是不是,如他的批评者希望他做到的那样,在为顿巴斯的矿工们创作,他们疲惫地下班,需要一杯抚慰提神的酒?也不是。他为每个人创作,他又不为任何人创作。它为那些能欣赏他音乐的人创作,不管他们是什么社会出身。他为那些耳朵能听见的人创作。因此,他知道,所有对艺术的真正定义都是间接的,而所有不真实的定义都会将艺术归结为某种特定功能。


在他最后的岁月里,他越来越多地在他的弦乐四重奏里使用morendo这个标记:“逐渐消失”、“就要逝去“。他也是这么标记自己的生命的。是的,很少有生命是在最强音和主大调中结束的。也没有人死得正是时候。穆索尔斯基、普希金、莱蒙托夫——他们都死得太早。柴可夫斯基、罗西尼、果戈里——他们应该死得更早一些;也许贝多芬也是如此。当然,这不仅仅是著名作家和作曲家的难题;普通人也是如此:这个难题就是,活得超过你的最佳生存长度,超过了那个临界点,之后生活再也无法带来快乐,相反,只有失望和可怕的事情发生。

所以说,他活得太长了,长得足以让自己沮丧。艺术家常常如此:要么屈服于虚荣,认为自己比实际的更伟大,要么屈服于失望。如今,他常常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迟钝而平庸得艺术家。年轻时的自我怀疑,根本不能跟年老时的自我怀疑相比。而这,可能就是他们最终的胜利。不是杀死他,而是让他活着,通过让他活着,他们杀死了他。这就是对他生活的最后的、无可争辩的反讽:通过让他活着,他们杀死了他。


他还认识了人类灵魂的毁灭。是的,生活不是在田野上漫步,就像诗句所说。灵魂可以被以下三种方式摧毁:被别人对你做的事;被别人逼你对自己做的事;被你自愿选择对自己做的事。任何一种就足够了;尽管如果三种方式同时出现,那结果就不可避免。


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,年轻人不该是冷嘲者。在那个年纪,冷嘲会有碍成长,影响想象力。最好是在欣悦开放的思想状态下开始人生,信任别人,为人乐观,对人对事坦诚相待。然后,对人对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后,可以培养种讽刺感。人类生活的自然进程就是从乐观到悲观,讽刺感有助于调和悲观,产生平衡与和谐。

但这不是一个理想的世界,所以讽刺以各种突然而奇怪的方式生长出来。一夜之间,就像蘑菇;灾难性的,如同癌症。


成为俄罗斯人,就是成为悲观的人;成为苏联人,就是成为乐观的人。权力永远不会明白这个。它认为,把宣传喂给剩下的人,就能得到乐观主义。P90


他只知道,这是所有时候里最坏的时候。

最坏的时候和最危险的时候不太一样,因为最危险的时候不是你处在最危险的时候。

这是他之前无法理解的事情。

他坐在司机驾驶的小汽车里,风景在颠簸中飘移而过。他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:

斯大林认为他懂得也欣赏音乐,赫鲁晓夫轻视音乐。哪种情况对作曲家来说最糟糕?

有些问题没有答案。或至少,你死了,问题才不存在。死亡能治好驼背,赫鲁晓夫喜欢这样说。他不是生来就驼背,但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驼背,无论在心理上,还是在精神上,一个爱问问题的驼背。可能,死亡解决了问题,也解决了提问者。回过头来看,悲剧就像闹剧。P145


其它内容:

编辑推荐

巴恩斯继《终结的感觉》后***长篇小说,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,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。入选《每日邮报》《金融时报》《卫报》《泰晤士报》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《新政治家》《观察家》年度好书。


媒体评论

一部高度浓缩的杰作,它探寻了艺术与权力缠斗的一生。

——《观察家》

巴恩斯的小说巧妙地探索了肖斯塔科维奇与斯大林关系的复杂性……小说让我们回到音乐本身,那些20世纪的堂皇作品包罗一切,却什么也无法证明。

——《金融时报》


前言

 

肖斯塔科维奇死于1975年8月9日,离下一个闰年还有五个月。

他在纽约和平大会上的质问者,尼古拉斯·纳博科夫,果然是受中情局资助。斯特拉文斯基在会议期间表现出来的冷漠超然,也不仅仅如他在电报里所说,是出于“道德和审美”,还有政治原因。正如他的传记作者斯蒂芬·沃尔什所说:“就像所有战后在美国的白俄一样,斯特拉文斯基……当然不可能轻易参加这种支持亲共宣传的活动,去危及他来之不易的地位,即,当一个忠诚的美国人。”

季洪·郝连尼科夫没有像肖斯塔科维奇担心(虚构)的那样不朽;但他又做了一件好事,将重新成立于1948年的苏联作曲家协会,管理到它终于1991年瓦解,和苏联的其余部分一起解体了。从1948年起,四十八年里,他还在发表圆滑而空洞的讲话,声明肖斯塔科维奇是个快活的人,他没什么可以害怕的。(作曲家弗拉基米尔·鲁宾评论道:“狼说不出羊的恐惧。”)郝连尼科夫从来没有从视野中消失过,也从未失去过对权力的热爱:2003年,弗拉基米尔·普京给他授了勋。他后死于2007年,终年九十四岁。

关于自己的生活,肖斯塔科维奇有多种叙述。有些故事有许多版本,是历经多年逐步建立和“完善”起来的。其他的只有一个版本,譬如在列宁格勒的“大房子”里的故事,在作曲家死后被讲述多年,只有一个来源。广义来说,真相很难把握,更别说在斯大林统治下的俄国了。甚至连名字也靠不住:肖斯塔科维奇在“大房子”里的审讯者被给予了不同的名字,诸如赞切夫斯基、扎克列夫斯基、扎科夫斯基。所有这些对传记作者来说都是非常令人沮丧

的,但对任何小说家来说却受欢迎。

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参考文献有很多,音乐理论家会看出我的两个主要素材来源:伊丽莎白·威尔逊的具有代表性的、多方位的著作:《肖斯塔科维奇:难忘的人生》(1994;2006年修订再版),和所罗门·伏尔科夫的《见证: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》(1979)。伏尔科夫的书出版时,在东西方都引起了轰动,而关于其内容之真伪的所谓“肖斯塔科维奇之战”鏖战了几十年。我把它当作一本私人日记:虽然显得是要给出全部的真相,但通常是在一天的同一个时候,在同样的主导情绪中,用同样的偏见和遗漏所写成的。其他有用的资料包括:伊萨克·格利克曼的《友谊的故事》和迈克尔·阿尔多夫对作曲家儿女的采访,书名为《回忆肖斯塔科维奇》(2004)。

帮助我完成这部小说的人里,伊丽莎白·威尔逊为重要。她为我提供了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材料,纠正了很多误解,也阅读了我的手稿。但这是我的书,不是她的;如果你们不喜欢我的,就去读她的吧。

 

J. B.

 

2015年5月

 

 


书籍介绍

1937年5月,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,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,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。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,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,他宁愿收拾妥当,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,等着被捕。

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,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。他把怯懦给了权力,把勇气给了音乐。本书是朱利安·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。

这也是巴恩斯继《终结的感觉》后首部长篇小说,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,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。入选《每日邮报》《金融时报》《卫报》《泰晤士报》《星期日泰晤士报》《新政治家》《观察家》年度好书!


精彩短评:

  • 作者: Derrick 发布时间:2018-09-08 17:17:44

    可以看看,小众书籍!

  • 作者: n u 发布时间:2017-12-14 11:04:20

    “灵魂可以被以下三种方式摧毁:被别人对你做的事;被别人逼你对自己做的事;被你自愿选择对自己做的事。” 这种经验可能是极权社会以外的人无法准确想象和描摹的。所以感觉写的挺好,却又总是隔了一层。

  • 作者: 渡边 发布时间:2017-12-28 01:08:47

    传记和历史到不了的地方,就是小说。以小说的形式,三段式结构,来写俄国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传记和那段历史。人物是极好的样本,“把勇气献给音乐,把懦弱献给生活”,每天下班后在电梯旁等待逮捕的艺术家;主题也颇有深度,“强权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对强权妥协之后艺术还能否保持尊严”,但巴恩斯的处理不能令人满意,叙事立场与人物太过疏离,没有感情注入如同干巴生涩的画外音,材料选取又不得要领,隔三差五地抛掷昆德拉式的漂亮话,也并不能拯救整个文本的沉闷无聊。最后,也无法认同他在后记中关于英雄与懦夫的论调。

  •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8-02-09 10:23:31

    生活不是在田野上漫步,我们的英雄是一个懦夫。

  • 作者: 安西 发布时间:2018-01-14 23:21:35

    在今日中国特色的语境中读来,别有感触。

  • 作者: 悦然 发布时间:2019-04-16 00:33:38

    一本直视人物内心的书,却始终在人物外部,以一种“真是难以想象那样的生活”的英国人的姿态,想象着那样的生活。肖斯塔这一生除了忍耐和痛苦就没有一点别的吗?作为一个不擅长写人物的作家,巴恩斯选择了最不合适他的题材。而且,巴恩斯对音乐的了解远比他对绘画少得多,也比石黑一雄和村上春树对音乐的了解少得多。这本书没有触碰到音乐之魂。


深度书评:

  • 《时间的噪音》:也是英雄,也是懦夫

    作者:吴情 发布时间:2019-02-28 11:10:34

    谈到英国小说家朱利安·巴恩斯,普通读者和尖刻的评论家首先会想到的一个词是:聪明。这不仅仅指巴恩斯总能带给人新鲜的感觉(特别是在小说内容趋向同质化的今天),而且还在于巴恩斯似乎总能找到最贴切的叙述方式,更不用提语言的精炼和美感,以及层出不穷的金句。从《福楼拜的鹦鹉》到《英格兰,英格兰》,再到《终结的感觉》,巴恩斯不曾重复,《时间的噪音》也是如此。

    比起纯粹基于作家的想象完成的虚构,《时间的噪音》的写作,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,毕竟,小说原型,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,其人生经历的丰富性,他的音乐、他引起的广泛争议,精彩程度可能远远超出小说,这从他的传记数量上可见一斑。不过,对巴恩斯来说,肖斯塔科维奇自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,同为艺术家的他们,尽管所属的领域不同,命运有异,最终还是成功地进行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    与今日常见的“传记小说”(如果这个概念成立的话)不同,巴恩斯并没有竭力发掘出肖斯塔科维奇的生平细节,而是将重点关注三个场景:“在电梯旁”、“在飞机上”、“在汽车里”,从而将他人生中的某些碎片予以巧妙拼凑。在他笔下,肖斯塔科维奇既非难以亲近的天才,又不是寻常如你我,仿佛随时都可以从时代的裂缝中逃脱(至少存在这种可能性),相反,他时刻被极权以及无所不在的恐惧包围着,艺术,不过是最后的落脚地。

    少年成名,中年曾被权力“询唤”,因此落下了“权力恐惧症”(倒不是恐惧某个具体而实在的当权者,而是权力本身),肖斯塔科维奇,日夜惶恐,收拾好行李等在电梯旁等待被抓捕,然而,这样的判决并未到来。更戏剧性的是,遭污名化的他,随着斯大林的逝世重新开启了艺术生涯,再次攀登音乐的高峰,直至被邀请前往纽约;当然,权力之所以如此,是为了要证明自己未曾苛待艺术家们,“艺术在苏联的价值,远远高于在他们堕落的祖国”。

    美国之行,肖斯塔科维奇公开批评了自己的偶像斯特拉文斯基,从而也给自己招来了骂名,传记作者和小说家巴恩斯,都选择面对这个戏剧性场面。面对受中情局雇用、前来指责他的尼古拉斯·纳博科夫,肖斯塔科维奇选择了沉默,没有为自己发声,也没有为千千万万活在极权体制下的艺术家发声,而是与权力“合谋”。对此,巴恩斯借他之口给出了尖锐的评价,苏俄的权力虽然可恶,但“他更反感那些著名的西方人道主义者,他们来到这里,告诉它的居民,他们生活在天堂”。没有确确实实的体制保障,所谓的人道主义和勇敢,不过是空洞而无助的姿态,相反,懦弱是一种反讽式的反抗。

    现代世界极其复杂,要想做赫拉克勒斯那样的英雄,着实困难重重,相反,在多数情况下,我们甚至不得不主动与《尤利西斯》中的布卢姆、《姜饼人》中的丹杰,当然,还有《时间的噪音》中的肖斯塔科维奇产生认同。英雄情结,自有其道理。但是,“一闪而过的勇气”,却也不乏“虚荣”,英雄只需一时勇,而懦夫,却是“一生的事业”。艺术能够提供救赎吗?可能吧,因为尽管时间的长河中充满了噪音,但真正让人铭记的,是“内心的音乐”。

  • 让艺术只成为艺术,让艺术只属于艺术

    作者:拖拉机车手 发布时间:2023-03-24 05:30:04

    对于此类“虚构传记”(即基于真实历史人物原型的艺术虚构创作)的一个常见探讨是作者要如何平衡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,而读者又要采用何种心态来进行阅读,换言之,在被刻意模糊的“真实”与“虚构”之间,我们作为读者要信其几分。

    个人还是倾向于像投入一部纯正的虚构作品那样,去走进作者构建的想象世界、去跟随人物的心理走向、去认识一种独特的“可能性”。读罢之后,如果对其中情节事件感兴趣,再去阅读更多真实史料进行校正或补充。

    小说的结构分为三部分,“在电梯旁”、“在飞机上”、“在汽车里”,分别截取肖斯塔科维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时段,来描绘其被政治洪流笼罩裹挟的一生。不知是否着意映照了主人公作曲家的身份,小说结构也很自然令人联想到传统三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——呈示、展开、再现。

    呈示部“在电梯旁”亮明了关于肖斯塔科维奇广为人知的判词,那就是“一生都在等待被处决”;展开部“在飞机上”进一步刻画了围绕在他周身的痛苦和矛盾——官方与自我、名利与耻辱、背叛与崇拜、英雄与懦夫……而再现部“在汽车里”以老年视角回溯其充满“反讽”的一生。

    就像文末巴恩斯专访里提到的,伟大小说家如厄普代克和门罗,“三十页就可以写尽人的一生”。那么伟大作曲家如贝多芬和肖斯塔科维奇,三个乐章也足以写尽人的一生,甚至是自我的一生,也尤其是自我的一生。

    正如肖斯塔科维奇晚年在其弦乐四重奏里越来越多使用的 morendo 标记(表示节奏音量的淡出,即 make the sound slowly die away)一样,再杰出的人物也终将逝去,再伟大的时代也终会落幕。那么为何不让艺术只成为艺术,让艺术只属于艺术。毕竟能够对抗时间噪音和历史洪流的,或许只有这永恒纯粹的艺术。


书籍真实打分

  • 故事情节:9分

  • 人物塑造:8分

  • 主题深度:7分

  • 文字风格:9分

  • 语言运用:8分

  • 文笔流畅:7分

  • 思想传递:7分

  • 知识深度:3分

  • 知识广度:8分

  • 实用性:5分

  • 章节划分:9分

  • 结构布局:7分

  • 新颖与独特:8分

  • 情感共鸣:7分

  • 引人入胜:9分

  • 现实相关:9分

  • 沉浸感:5分

  • 事实准确性:4分

  • 文化贡献:3分


网站评分

  • 书籍多样性:4分

  • 书籍信息完全性:7分

  • 网站更新速度:6分

  • 使用便利性:9分

  • 书籍清晰度:5分

  • 书籍格式兼容性:5分

  • 是否包含广告:7分

  • 加载速度:8分

  • 安全性:9分

  • 稳定性:4分

  • 搜索功能:5分

  • 下载便捷性:5分


下载点评

  • 已买(151+)
  • 赚了(552+)
  • 品质不错(252+)
  • 图文清晰(494+)
  • 内容完整(653+)
  • 引人入胜(56+)
  • 无多页(626+)
  • 好评(404+)
  • 目录完整(118+)
  • 实惠(484+)
  • 差评少(562+)
  • 体验满分(340+)

下载评价

  • 网友 詹***萍: ( 2025-01-08 19:33:30 )

    好评的,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

  • 网友 家***丝: ( 2025-01-28 19:58:51 )

    好6666666

  • 网友 敖***菡: ( 2025-01-11 06:43:27 )

    是个好网站,很便捷

  • 网友 陈***秋: ( 2025-01-30 19:52:54 )

    不错,图文清晰,无错版,可以入手。

  • 网友 马***偲: ( 2025-01-14 12:45:50 )

  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

  • 网友 郗***兰: ( 2025-02-02 06:45:33 )

    网站体验不错

  • 网友 游***钰: ( 2025-01-24 07:33:28 )

    用了才知道好用,推荐!太好用了

  • 网友 沈***松: ( 2025-01-20 13:48:36 )

    挺好的,不错

  • 网友 宫***玉: ( 2025-01-21 14:30:39 )

    我说完了。

  • 网友 温***欣: ( 2025-01-17 17:15:26 )

    可以可以可以

  • 网友 石***烟: ( 2025-01-06 11:43:48 )

    还可以吧,毕竟也是要成本的,付费应该的,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

  • 网友 后***之: ( 2025-01-30 00:38:18 )

    强烈推荐!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!

  • 网友 谭***然: ( 2025-01-06 21:24:06 )

  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

  • 网友 常***翠: ( 2025-01-27 20:55:58 )

    哈哈哈哈哈哈


最新书籍
随机推荐